致死率高、沒有解藥,這是世人對伊波拉病毒恐慌的來源。但是,伊波拉病毒也是大自然天擇下的產物,在人類看來,它是奪走人命的惡魔,但從病毒的角度看,它是繁衍複製以求生存。本刊以科學角度出發,帶你理解這早在近40年前就已出現的病毒。
在伊波拉重災區賴比瑞亞,一位婦女因丈夫被檢疫人員確認罹患伊波拉而死,她絕望的癱倒。商業周刊1407期
人類史上最可怕的病毒」,這是《國家地理》雜誌的形容;「惡夢」,這是聯合國秘書長官員的說法;「情況失控」,這是美國疾病管制署(CDC)的意見。他們說的全是同一個東西—伊波拉病毒(Ebola)。
伊波拉之所以讓人類聞之色變,一是因為它有極高的致死率—大約5成到9成;二來是它至今尚無特效藥。除了奪人性命,它還帶來龐大的經濟損失;在那些已出現疫情的國家,還有民眾因為誤信偏方而自殘身體;甚至有國家關閉對外交通、隔離、防疫,帶來的種種成本。
病毒學家麥科明克在《第四級病毒》的書中給了我們一段警示:「我們不能自欺欺人的說,病毒陰險的躲在黑暗處,伺機偷襲人類,其實人類才是讓病毒肆虐的『元凶』,原本病毒靜悄悄的在自然界,與自然宿主共存,直到人類侵入了它們的自然棲息地,人類才反過來成為病毒的受害者。病毒其實不會『主動從暗處現身大舉入侵』,而是因為人口成長,大肆擴張,侵入了病毒的自然棲息地,病毒才『被迫現身』。」
對於「被迫現身」的病毒,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認知與態度?又該如何面對?
病毒也有物競天擇
讓宿主感染、傳染,才能生生不息
如何從科學角度來看待伊波拉?事實上,病毒和人類一樣,也是物競天擇下的產物,像伊波拉之類的病毒,以各種方式讓人類生病,例如發燒、嘔吐、出血等。科學上須追問的是:病毒這樣做在演化上有什麼優點?為什麼伊波拉要致人於死?
從病毒本身的觀點來看,能複製越多後代,這種族群的生存機會就越高,但病毒不能無中生有,它必須在宿主存活下,才能大量繁衍,並藉由讓宿主「生病」,例如感冒病毒讓患者咳嗽時,噴出一大堆微生物,傳染給下一個人,才能生生不息的繁衍。
伊波拉太過「自私」
毒性過強殺了宿主,導致高死亡率
但如果病毒一到宿主身上就把宿主弄死,它不但失去大量複製的機會,也降低了傳播到下一個宿主身上的可能性。這種「同歸於盡」的行為,對病毒繁衍是較不利的。
這就像是一個自私的個人,拚命把資源全消耗光,於是後人無可利用。從這個角度看,伊波拉也像是「自私的病毒」。因為如果伊波拉要大規模傳染,更有效的方式,是讓宿主存活,但伊波拉的致死率卻如此之高。
這也是為什麼將近40年前,伊波拉在非洲的薩伊(今稱剛果)及蘇丹首次被發現後,過去歷次感染規模最多不過400多人。事實上,傳染病的病毒,往往隨著疫情擴散,使得其毒性逐漸減弱。這也是天擇演化的結果:因為那些「自私」只顧自己存活的病毒,最後因為繁衍機會降低,逐漸在天擇的競爭中,敗給那些能給後代子孫留下空間、因此繁衍機會較高的病毒。
說伊波拉是「自私的病毒」,並不意味著世界上有「無私的病毒」這種東西。不管人類用什麼角度詮釋,伊波拉的行為模式就是這樣。說伊波拉「自私」,只是理解伊波拉病毒行為模式的一個角度,這意味著伊波拉病毒本身,仍受到天擇法則的約束。而天擇正是解釋為何世上所有生物存在的科學理論。
本刊彙集科學界目前對伊波拉的研究成果,精選9個你必須知道的知識,這當中有些還沒有定論,但是認識到人類目前的局限,才能以理性態度求知,面對伊波拉跨出正確的第一步。
▲3位專家防疫總體檢》伊波拉若襲台 台灣準備好了嗎?
▲英、美、日大廠都投入仍緩不濟急》10年前就發明疫苗 為何至今無法問世?
完整精采內文請見《商業周刊》1407期,全省各大便利商店同步販售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