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本來是給人走的,1689年日本行腳詩人松尾芭蕉以五個月時間,走了一趟奧羽、北陸共2400公里的路,此即至今著名的「奧之細道」。但車子發明後,行人成為道路上的弱勢者,只能走在狹小人行道或騎樓。
橋本來也是方便人渡河而建。四十多年前,到宜蘭南澳做貧戶複查工作,深山裡,到處是逢溪搭建的簡易竹橋,只能容一人行走,走時還嘎嘎作響。後來,橋愈建愈大愈堅固,漸漸變成以車行為主。
這幾年經常健行,但未敢跨越離家不遠的中正橋,呼嘯而過的車輛太多,空汙、噪音嚴重,上橋的引道也不利行走。台北四周環河,橋梁眾多,但多數的橋都不親民,也就極少有人在橋上悠然漫步,欣賞河景了。
那天搭捷運轉公車到板橋435藝文特區參觀,見有便道通到新近落成的「新月橋」,就走去看看。
沒想到約八公尺寬、七百多公尺長的橋面,都是給行人和腳踏車走的。橋上還有多處觀景或休憩平台,可以在橋面散步,欣賞大漢溪的黃昏景色和底下河濱、濕地公園的翠綠風光。新月橋以「不對稱雙鋼繫拱橋」的造型和夜間造景聞名,但這些都不如讓人能悠然行走重要。
我忽然想到,去年曾走過中和安坑和新店中央新村之間的陽光橋,也是專給行人和腳踏車走的,但那橋沒新月橋來得高和長,橋下的新店溪支流也不甚遼闊壯觀,所以當時沒感受到震撼。
在新月橋上遠眺,台北車站對面的新光三越大樓可以一覽無遺,心情自然有點波動和欣喜。
在橋中央看了介紹牌,才知「新月橋」和「陽光橋」以及八月才會完工的汐止「星光橋」,是台北市和新北市的「淡水河系曼哈頓」計畫的大河三部曲,希望讓人們藉著橋更親近河水。
真好,這三座橋,名字不就是星星、月亮和太陽嗎?日夜都可以照亮、溫暖我們的心。
過新月橋,就從板橋走到新莊的老街了,再搭新莊線回台北。
有了這座橋,讓我們再次完成一次BMW(巴士、捷運和行走)的跨「河」越「市」小旅行。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