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蒸籠傳香半世紀 蔡義雄功夫了得
2015-02-24 08:46:25 中央社 宜蘭24日電
今年已76歲老藝師蔡義雄雖視力老化,但靠著56年來累積的技巧,至今仍在家中堅持以傳統工法做竹蒸籠,讓不少美食傳香。
蔡義雄出身宜蘭五結,小時為了協助家中的生計,國小畢業之後就當起送報生,之後到麵店當學徒。
由於在麵店的學徒薪水不高,家中實在沒有經濟能力讓他繼續學手藝,蔡義雄從17歲開始,轉而前往羅東一家竹蒸籠店,展開另一段不一樣的學徒歲月。
蔡義雄說,過去中國福建有處村民,幾乎都以竹蒸籠手藝謀生;部分藝師之後來到台灣,散布宜蘭與其他地方,繼續以此為業。由於當時的師傅在教導學徒時都會「偷藏步」,不會把自身功夫都傳授給學徒,加上師傅口音有時難聽懂,主要的製作技巧若沒人點破是學不會,當下他只能靠自己的目色與記憶力,暗中摸索師傅的手法,不過效果有限。
當時蔡義雄在正愁學藝之路一直苦於無法再突破精進時,有一天隔壁的老師傅知道了他的苦衷,偷偷把他叫過去,並將整副竹蒸籠一一拆解開來,再慢慢一步一步教導他製作的秘訣。
「這簡直是天下掉落的禮物」蔡義雄說,當時帶領他在學習之路上突破困境的不是拜門學藝的師傅,反而是他家同業的藝師,讓他驚喜不已,宛如在黑暗中見到指引的明燈時,當下他緊緊把製作步驟與秘訣記在腦中,就怕錯過只有這一次的機會。
學習企圖心很強、也很有慧根的蔡義雄,經過他人指點之後,約在19歲就出師,自此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藝師。
蔡義雄表示,手製竹蒸籠的眉角很多,主要是以桂竹、原木片及籐絲來編製,每個環結都要非常精準,才能完成好成品;蓋子部分若在編織上不夠謹慎,或是其中舖設的紙片不平均,就無法讓蒸氣平均散發,導致水滴滴在食物上,無法蒸熟食物。
回想起當年拜師學藝之路,讓蔡義雄印象深刻的是,有次不小心在製作過程出錯,原本的老師傅一氣之下,把竹蒸籠滾出戶外的道路上,嚴重打擊他的心,但蔡義雄之後還是感謝老師傅的教訓,因為沒有這樣的舉動,他就不會謹記在心。
不過,讓蔡義雄最深感到愧疚的,還是讓他豁然開朗的隔壁老師傅。蔡義雄說,這名老師傅後來因胃癌去世之後,當時他沒有錢包奠儀、沒有錢買銀紙焚燒祭拜,就連之後自己經濟許可了,也不知老師傅的墓地在何處;到現在只要一想到老師傅,還是一直抱歉在心。
當年,手工竹蒸籠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炊具,蔡義雄過去常用腳踏車載著,沿街叫賣;但隨著時代變遷,許多人家早已不再習慣以此為蒸煮工具;多數餐廳與包子店也改以鋁製蒸籠替代。
儘管歷經這樣的興衰,讓人不勝唏噓,加上現在肯願意學習的人幾乎不存在,蔡義雄每天還是依然在五結鄉自宅內,繼續以刨刀與他的一雙絕藝的巧手,繼續做出最好、最傳統的竹蒸籠,讓美食繼續傳香。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