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你的「薪情」好嗎
2015-02-16 02:47:02 經濟日報 丁予嘉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你希望未來的另一半月薪多少?
根據網路調查,不論是北中南部的未婚女性,都希望另一半的月入薪資能有7萬元以上,擇偶標準之高、著實令人驚訝。台灣的新鮮人入社會每年起薪多年來維持在22K上下的低薪水平,擇偶條件懸殊落差,反應國人對薪資期待與現實差距的社會現象,也突顯國人薪資與物價水準不對稱的壓力。
今年國內企業加薪幅度為近13年來最大方的一年,經常性薪資成長也僅1.76%,反觀對岸的中國大陸宣布公務人員一次性調薪幅度達六成甚至高達一倍之多、民間企業如證券商體系近日更宣布至少三成幅度的加薪潮。相較兩岸人均所得成長速度,一進一退的困境,讓國內加薪的好消息,似乎是國人無感小確幸。
台灣人均所得2.1萬美元與大陸人均所得僅6,747美元,表面仍有近三倍之多的差距,但大陸沿岸發達城市包括深圳與無錫等城市,人均水平在2013年時已超越台灣水準出現黃金交叉趨勢,對岸加速超越台灣薪資水平,不時傳出以重金高薪優渥條件吸引我高階人才,如阿里巴巴的馬雲、雷軍宣布的獵豹移動密集來台重金挖角,面對對岸人才需求競速,反觀台灣整體薪資待遇與制度,顯得彈性不足。
大陸過去高速成長後,出現失衡的後遺症,改變經濟發展戰略與十三五規畫為穩增長目標,設定國人年均收入目標在五年之後,達到1.3萬元美元水平、近一倍的跳躍式成長增幅,要調整「國富、民窮」的現況、進階到全球高收入國家之行列。相較於大陸對於此項成長目標明確的設定,台灣人均GDP在十年前尚排名全球第24,大幅退步到現在的第50,增長幅度逐年遞減,讓新興市場國家名次一一超前,經濟成長動能僵固性如何解,還真是束手無策。
台灣長期政治紛擾,為人均所得狀況退步的主因,長期產業政策無所適從、產業外移、人才出走、本國企業資本投資與外國資本投入都呈現長期流失狀況,形成惡性循環。其次,由於台灣多數大型企業已處於產業成熟期,控制成本的管理模式為首要目標,並非以創新與資本投入的管理模式,讓薪資成本成為最重要的控制點之一,加上近幾年來企業整體員工分紅下降,也成為長期薪資停滯不前之因,在主要競爭對手的大陸與南韓大型企業高薪頻頻招手夾擊下,台灣優秀人才流失赴海外發展,不足為奇。
另外,過去台灣投資環境限制與投資信心不足,讓資本帳與金融帳資金長期外逃,保守估計過去十年國內企業運用海外租稅天堂的避稅金額就至少3,000億元之多,企業透過海外避稅也使得政府整體稅收無法有效增加,國人的社會福利支出,更難有增加空間。
長期台灣的上市上櫃公司獲利平均年增率約達12%左右,若台灣員工能夠分享三分之一的合理成長利潤、換算下來每年至少應有4%的薪資增幅,除超越經濟成長率均值外,也能抵銷掉國內通貨膨脹水平幅度,相信這才是民眾有感的加薪幅度與基礎。
最近政府希望推動讓民眾有感的重民生,對公司法等相關法規條例進行修法,提出各式配套減稅優惠,提供企業為員工加薪分紅誘因的「加薪條款」,讓民眾感受有感加薪的美意值得肯定與鼓勵,但需注意,莫再成為企業牟取獲利的另一個避稅管道,企業減稅優惠與員工薪資福利如何達到共享雙贏的正面循環的制度設計。在台灣面對全球人才激烈競爭的環境下,透過制度的調整創造薪資結構更多的彈性與誘因,是留住或吸引高階人才必要的條件之一,也是國家競爭力提升的關鍵。(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博士)
Recommended article: Chomsky: We Are All – Fill in the Blank.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