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
「蹲點‧台灣」活動為中華電信基金會舉辦的志工服務活動。今年總共有25組大專學生,在暑假中,到全台灣多個社區,花15~20天時間,為當地社區做志工服務及拍攝記錄影片。《商業周刊》以媒體專業從旁協助,指導學生寫作文章和提供取材建議。
這21個偏遠社區,從台中、雲林、彰化、台南、屏東、南投到花蓮、台東。多數學生在活動開始前都沒去過這個地方,卻十分渴望在盛夏去那邊服務人群,為台灣這塊土地盡份心力。
《商業周刊》網站將從7月9日起,編輯團隊將精選參與學生的蹲點日誌,彙編後於每週三刊登在「蹲點‧台灣」專欄部落格上,讓我們一起透過這些年輕的眼睛,看看這些同樣在台灣,你我卻都沒有機會去體驗的生活、想過的事情。
我們是來自政大廣電系和英文系的學生,旻芮和冠琳。因為冠琳雙修廣電系一起拍片而認識,在崩潰的課程中互相扶持。對於這片土地雖然有愛,但仍缺乏許多觀察,想藉由15天到鐵份部落的蹲點生活,不只記錄當地風情、感人的小故事,也是記錄自己成長的過程。
我們希望藉由不同價值觀之間的碰撞,讓我們蹲點結束之後能用更多面向觀看世界。青年行動力對我們來說就是把常掛在嘴邊的事情付諸實踐,無論事情是小是大,在實踐的過程中,或許能讓社會或自身有些微改變。
序曲
從臺北坐了四個多小時的火車,終於在晚上抵達玉里火車站。坐著雄哥的車,沿途星空很美,是很久不見、沒有受到光害的天空。
隔天早上雄哥先帶我們認識玉里的地理位置,再讓我們自己騎著腳踏車到處看看。沿著193縣道,兩側都是稻田居多,可惜的是現在正逢收割季節,大部份的稻田都已經收割完成,沒有在當天看到採收的過程。
在途中還看到三隻水牛在水中休息,動也不動的很像假的。等到我們一走近,馬上臉都朝向鏡頭,有明星牛的架勢。
奉獻
早上七點跟著雄哥去關懷站準備事前工作,隨後就跟著產銷班的農民一起收割。第一次近距離見到機械化的收割方式,雖然在烈日下也因為新奇而一直拍攝著、觀察著。他們很怕我們熱著,一直要我們到旁邊乘涼、休息,也一直給我們水,到這裡比在家裡還受到呵護,常常覺得很不好意思。
等到農民採收的差不多時,便跟雄哥一起到關懷站和長者一起用餐,到達時先一起玩了小遊戲,類似訓練反應力的遊戲,和長者們一邊唱著歌,一邊玩遊戲,結束之後頭目還幫我們取了阿美族的名字:冠琳是巴奈banai-稻米的意思;旻芮是理幸lisin-祭典的意思。
在等待用餐期間,去拜訪了潘世光神父。現今82歲的潘世光神父,本名Maurice Poinsot,1932年出生在法國,1959年就到台灣服務。輾轉各地後,最後在鐵份部落建立教堂,一待就是超過半世紀。也就是說,他把人生中最美時光,都奉獻給台灣。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