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於傳統公務員家庭,2002年從中校退伍之後,到中國大陸經營事業一段時間,最終想要回到台灣創業,但台灣的投資環境跟市場實在不佳,到現在還在摸索。
1987年我就有投資股票的經驗,至今投資經驗超過20年,說實在的,在當時台灣股市正在大多頭,不用動腦筋也能在股市裡賺到錢,當時的我覺得投資比工作還好賺,也在那時考到證券營業員的執照。
前年從中國大陸回來後,本來想藉由投資股票累積一些資金,朋友介紹我買權證可以比較靈活,才開啟了我另一扇投資之窗,我目前每個月投入80萬元本金在權證上,是個專職投資人。
首次買權證 下手大立光
一開始涉足權證,其實我的觀念還沒跳脫之前買股票的概念,以為權證與分割股票的概念類似,也就是等於買零股的感覺,所以我第一次就是買股王大立光的權證,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小股民也能買大立光的那種飄飄然的感覺,雖然大立光當時走的是大多頭,但我買的權證屬於深度價外,就算看對方向,最後仍然以吃「歸零膏」慘賠做收。
有了這次慘賠的經驗,我才痛下決心想把權證搞懂,弄清楚履約價、時間價值、價內價外等基本概念,還好當時我對股票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現在覺得,要投入權證市場的投資人,如果沒有股票的基本功,要在權證市場獲利,風險相對偏高。
權證跟股票不同,權證有時間價值,通常我持有一檔權證不會超過15天,屆時不管獲利還是虧損,都必須先行賣出,這樣就算受傷,也不會傷到筋骨,才有辦法在權證市場長久存活下去;相對的,買股票眼光可以放長久一點,怎麼跌下去的,未來就可能怎麼漲回來,甚至可以「存股」當養老金,但是這種放個1到3年的想法,在權證市場並不存在。
當然,權證跟股票還是有相同之處,畢竟權證是表彰股票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漲跌最終還是要以標的個股為依歸,抓對漲跌趨勢最為重要。
買權證 最好先把功課作全
買權證其實要做更多的功課,尤其是同一檔股票可能很多檔權證,最好不要選到不錯的股票之後,只用不到1分鐘的時間選擇準備下手的權證,以我的操作模式,都是在開盤前就瀏覽過所有的資訊後,先研判好哪些個股今天會有較大的波動、漲跌方向,再花時間選擇槓桿倍數大、到期時間不會太長的權證。
我選擇標的不太看坊間「DELTA值」、「隱含波動率」等技術指標,主要只關心權證的「槓桿倍數」及「價內外程度」,尤其是價外10%至價內5%的權證我最愛買,在這個範圍內的權證,由於價格波動會較為劇烈,可以說是權證獲利的「甜蜜度」會比較高,單個交易日的漲跌幅可能超過2成,反觀,深度價外的權證與現股連動性較低,而深度價內的權證槓桿倍數又不高,因此價格波動都有限。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