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媒體對余英時關於當代中國的看法三緘其口
現年84歲的中國思想史學者余英時獲得台灣唐獎首屆「漢學獎」,兩岸三地媒體紛紛報道余英時的生平和學術成就。但是,大陸媒體對餘教授關於當代中國的看法卻三緘其口。
祖籍安徽,生於天津的余英時1950年自大陸流亡香港,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後赴美深造。獲得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後,曾在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名校執教,其著作影響了半個世紀的漢學研究。
如果只看大陸媒體對這一獲獎的報道,讀者可能會以為余英時是一位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象牙塔」學者。
不過,大陸最受歡迎的搜索引擎百度在介紹余英時時也有一段文字說:「余英時認為學術研究本身便具有內在的批判力,學者只要長期從事嚴肅的研究工作,他們的最後創獲自然會對政治與社會透射一種深刻的批判作用,在人文研究方面尤其如此。」
余英時在研究學術之餘經常就現實政治議題發言,他既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泰斗,又支持民主人權,對他而言,這兩種身份似乎並不矛盾。
被批判的傳統
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一度受到激烈的抨擊。很多受「五四」反傳統精神洗禮的中國知識分子認為,中國要進步,就必須拋棄「落後」的傳統思想。
中共在大陸奪取政權後,奉西方舶來的馬列主義為「放之四海而皆凖的真理」,中國傳統文化其後也在文革時期受到破壞,而儒家思想則受到瘋狂地批判。
文革結束後,中國知識界進入一個活躍期,許多知識分子開始思考民主和人權的話題。很多人意識到中國需要改變,但又不敢直接批評共產黨體制,只能歸咎於「老祖宗」。
於是,傳統文化成為一個方便而安全的批判對象,儒家被當作是中國邁向民主自由的絆腳石。
中國民主的思想
余英時上周獲獎後接受台灣中央社採訪時說,把孔孟的儒家思想與落後連在一起,是過去的錯誤看法。他認為,包括儒家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絕非與現代背道而馳,儒家不只講君臣上下,也講平等自由。
余英時舉例說,宋朝大儒朱熹反對君權太重,強調要控制君權。明朝鴻儒王陽明強調個人良知或個人利益,不是皇帝一句話或朝廷一個命令算數。
講到人權,余英時指出,西方從遠古把奴隸視為當然,但中國從漢以來即不准販奴。他引述孔子「天地之性,人為貴」的說法,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權依據。
余英時說,中國人開始討論民主,最早就是清末的儒家開始的。
從余英時的角度看,儒家並不是現代化的障礙。相反,「儒家思想是中國追求民主、自由很重要的根源」。
民主運動
余英時將儒家思想視為中國民主的思想基礎,並屢屢出面為民主鼓與呼。
在1989年天安門學生運動中,中共當局宣佈北京戒嚴後,余英時等學者在《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廣告,呼籲中共不要武力鎮壓。「六四」流血事件後,他又主導成立「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庇護流亡海外的中國知識分子與學運領袖。
今年3月台灣「太陽花學運」期間,他又發表文章稱讚這是「一場保衛並提高台灣民主體制的運動」。
針對香港爭取普選特首的民主運動,余英時日前對《蘋果日報》表示,香港和台灣一樣,它的前途應由香港全體公民以投票方式決定。
余英時對中國大陸的民主前景似乎持樂觀態度,但他不認為民主可能在中共政權下實現。
餘教授獲獎後接受台灣《聯合報》專訪時表示,從儒家「以人為本」思想發展出的民主思想,在共產黨國家被抹滅。
當然,不同人對余英時的說法有不同解讀。中共也在強調,並未抹殺儒家,比如,天津南開大學哲學家受李翔海曾撰文說:儒家思想之精華「與和諧社會的構建之間在價值取向上就表現出了相當程度的內在一致性」,「可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提供有益的借鑒」。
2013年11月,習近平去曲阜孔府考察並參觀了孔子研究院,他當時說:「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存精,因勢利導」。
可見,在今天的中國情勢下,有關儒家思想的討論還會繼續下去。
(責編:董樂/高毅)
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以下表格:
網友反饋
中共以武力奪取政權,把蘇俄的馬列主義硬生生引進中國,六十多年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由思想、宗教、藝術、語言到文字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毀滅。余英時獲「漢學獎」,兩岸三地媒體報道他的生平和學術成就之際,大陸媒體對此卻三緘其口。當一個對中國文化毫不尊重毫不珍惜的政權面對著一個對自已國家的文化珍之重之並能發揚光大的漢學大師前,【羞愧之餘】能不【三緘其口】?
孟光, Hong Kong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