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上街頭得靠政黨動員,現在用鍵盤就能參與革命。 這次太陽花學運的快速串聯,網路科技功不可沒, 本文將解析網路世代如何靠新工具,首次搞社運就上手。
學生占領立法院後,陸續有網友與公民團體自發性進入議場,以網路實況轉播提供未經剪接的影像。 (攝影者.程思迪)
三月三十日下午,凱達格蘭大道上逾五十萬人(據主辦單位估計)聚集的反服貿「黑潮」,創近年台灣街頭公民運動的紀錄。
這場由生長於網路世代的「數位原住民」發起的太陽花學運,沒資金、缺乏政黨資源,為什麼卻能一再寫下公民運動的新頁?研究網路與新媒體的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副教授林維國認為,網路,是這次運動壯大的關鍵。尤其是新媒體工具間快速串聯,完全顛覆傳統媒體單向的輸送,撼動了整個台灣。
三月十八日晚間,學生占領立法院後,議場內隨即有實況影像轉播、公民新聞,稍晚,網路上大量的懶人包、反服貿資訊平台與臉書粉絲團,讓占領行動從第一波衝進議場的十多名學生,隔天迅速成為萬人到場、百萬網友響應的公民行動。而後更透過群眾募資網站Flying V,創下三小時募集六百三十三萬元,於《蘋果日報》頭版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五版刊登廣告的紀錄。
這場太陽花學運在短短兩週內,動員人數能迅速的從百人成長到逾五十萬人,背後倚靠的,是眾多免費且開放的網路與行動科技工具,及網友自發性的協力合作,過程可以拆解為三個階段。
運動發起》臉書建社群
貼文觸及數週破四百三十萬
第一階段,即時的組織動員與實況轉播。
根據分析Facebook熱門議題的網站「林克傳說」抽樣調查,全台灣所有的臉書用戶約一千五百萬人,不論立場,在占領立院第二天中午前,塗鴉牆上都出現過一則以上的反服貿相關連結,觸及率百分之百,可以說每個人的臉書都被反服貿議題「洗板」。也就是說,新的媒體工具大串聯,僅一天,就憑轉貼、連結,影響超過上千萬人。
網路更突破時空限制,不僅第一時間就有網友自發性的將學運新聞翻譯成多國語言,傳到英、美與日本等地;倫敦留學生更在倫敦時間二十日的白天,就已組織動員,在街頭上靜坐,呼應台灣的學運。
學運在網路上如此鋪天蓋地襲來,是因為第一個晚上,衝進議場的主要團體「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隨即在臉書粉絲團上發表行動宣言,引起數千名網友轉載,許多支持其理念的個人或團體,即使素昧平生,也自發性的加入運動。
例如由一群精通資訊科技的網友組成,主張言論自由、資訊開放的社群「G0V零時政府」,馬上透過網路協作平台「Hackfoldr」成立反黑箱服貿專區,提供影像與文字轉播,及資訊彙整,比起部落格,能更有系統的整合各種格式的檔案與文件。而先前就在臉書上成立的「反黑箱服貿協議」社群,在佔領立院後,一週內便有三十五萬名粉絲加入,貼文觸及總人數超過四百三十萬人。一般縱使成員數是其兩倍的粉絲團,一週平均的貼文觸及人數也僅約百萬。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