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統計,台灣每年緊急救護的人數不斷增加,光是民國101年即救護了高達82萬多人,整整是10年前的兩倍!然而急救人數之多,不代表成功率就夠高,以新竹市為例,緊急救護成功率約只有20%。
交通流暢度、急救現場的易達性、患者的嚴重程度等都會影響緊急救護的成功率,儘管台灣面積小,就醫便利性也高,但不免仍有救護車無法進入的深街窄巷,或是難以抵達的偏鄉社區,很容易因此錯失拯救一條寶貴性命的機會。
急救本就是分秒必爭、刻不容緩的行動,但這世上還有什麼比救護車更及時的援助呢?
全民義救
不要懷疑,緊急救護摩托車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來自以色列的Eli Beer是「全民義救」(United Hatzalah)的創辦人,從事救護工作的他,有感於耶路撒冷壅塞的交通狀況,經常耽誤急救時機而導致患者無辜喪命,於是靈機一動和朋友組成了一支救援隊,他們主要的目的不在於運送傷患,而是掌握救護車抵達前的間隙,率先提供必要的救助,穩定患者的病情,提高存活率。
希伯來文Hatzalah有「營救」的意思,United Hatzalah也就是聯合眾人之力救人。現在,「全民義救」由成千上萬個熱衷於救助生命的志願者所組成,他們遍布各地,每個人的手機都裝有全球定位系統,只要一有急救通報,五位距離通報地點最近的志願者就會收到訊息,立刻放下手邊工作,騎著裝載各種急救設備的救護摩托車,前往通報現場。
運用摩托車的機動性,將其打造成兩輪的救護車,車上除了病床之外,各種急救設備應有盡有,騎乘救護摩托車的志願者能夠避開阻塞的交通,縮短反應時間,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現場,給予救援。如今在以色列,小至跌打損傷,大至交通事故、恐怖攻擊,只需三分鐘不到,馬上有人趕到現場。
這個志願性的緊急救護網絡,靠著廣大的人力支援、高科技網路系統以及摩托車的敏捷便利性,打造一個更安全的環境,搶救性命變得更有效率,成功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遺憾發生。
弭平仇恨,即刻救援
在動盪不安的中東地區,Beer說:「我見過這麼多悲劇和仇恨,但這並不是為了救猶太人、穆斯林或是基督徒,我們是為了救『人』。」
猶太人幫助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幫助猶太人,這可不是什麼天方夜譚,幾年前,當Beer的父親心臟病發時,最先抵達現場進行急救工作的志工,就是來自東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在那一刻,人們放下一切根深柢固的歧見,徹底實現了「全民」和「義救」這兩個概念。
今天你救了別人一命,並不是為了獲得任何報酬,而是因為體認到「拯救性命」乃全人類共同的利益。在這共同利益之前,再多的仇恨也不算什麼了,沒有了生命,還有什麼可以計較、可以爭執的?
「全民義救」從猶太社區興起,卻能夠跨越民族與宗教的對立,在紛紛擾擾的阿拉伯半島,甚至是全世界各個角落發展起來,為身邊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這也許是創辦人始料未及的,卻也充分展現了人性之美,縱使在這不完美的世界,人們也從未被仇恨遮蔽了與生俱來的惻隱之心。
善用資源,強化救護體系
台灣人口稠密,除了尖峰時段交通阻塞,更有許多汽車不易通行的窄小巷弄,配備齊全、機動性高的救護摩托車其實是很好的選擇,目前部分縣市的消防單位也都有這樣的設備。
只是,有了好的設備,我們是不是能再做更多一點?
救護摩托車主要的勤務仍是集中在都市人口密集處,或是大型活動場合周邊。的確,這些地方都有使用救護摩托車的必要,但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反其道而行,將其應用在偏鄉地區呢?
救護車造價昂貴,動則幾百萬,打造一台救護車的費用幾乎可以買四台救護摩托車,加上一般救護車機動性不高,容易受到地形阻礙而延誤搶救時機。偏遠地區如果能夠多增設一兩台救護摩托車,也許就能早一步抵達現場執行勤務,為一般救護車多爭取一些時間,提高緊急救護的成功率。
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或是身邊的人需要動用到急救系統,但多一種實用的設備,就是多一層保障,期望機車加入緊急救護的行列,能夠為更多人帶來活下去的機會。
本文獲TEDxTaipei推薦,原文於此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