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ke應取消免費 向提升騎乘文化進階
2015-01-31 01:46:06 聯合報 社論
柯文哲擬取消台北市公共自行車Ubike「半小時免費」的優惠,外界仍有不同意見,加上新北市不擬跟進,市府仍在斟酌考慮。事實上,從Ubike的年使用量超過兩千萬人次、每車的日周轉率高居世界第一看,未來改成前半小時收費五元,完全符合它的進階發展。
回顧北市府設置Ubike的初衷,主要是為了鼓勵市民搭乘捷運及大眾交通工具,因而提供Ubike供民眾在不同運點之間的往返;同時,也有助於都市減碳及鼓勵市民運動。當初之所以提供卅分鐘免費的優惠,就是計算轉運點與目的地間的最大可能距離,鼓勵民眾積極利用。從試營運至今五年多,從最初十一個站點增加為一九六個站點,從五百輛自行車增加到六千多輛,其成長速度已遠遠超過市府的規劃與預期。
經過五年多的推廣,Ubike系統的發展及普及,在提供短距交通及改變市民活動形態上,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也為台北市生活圈的多元活動樣貌增添了趣味。然而,隨著Ubike使用率的逐年翻倍,民眾使用公共自行車的目的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以往作為運點間的交通聯繫功能的Ubike,逐漸轉變成都會休閒及城市觀光用途。也正因為這種本質上的變化,它的收費制度當然有了重新思考的必要。
Ubike的半小時免費,最初是由環保署從「空汙基金」中撥款補助。在起步之初,由於使用者少,每年僅數百萬元的支出尚可堪負擔,而推廣自行車對城市的減碳效用,也符合「空汙費」的運用原則。然而,當補助金額越來越龐大,又遭外界詬病環保署「獨厚天龍國」後,此一補貼政策自難以為繼。尤其,在Ubike使用量高達每天七萬多人次的今天,許多使用者只是視它為休閒、逛街的娛樂工具;在這種情況下,公部門若仍用各種方式給予補貼,對其他縣市居民或沒有機會使用Ubike的台北市民而言,便顯得極不公平。
除此之外,半小時免費的設計,也對人的劣根性構建了一個誘惑陷阱,進而影響公民的正向品質。幾年來,不斷傳出有人利用換車、多卡等方式來逃避付費;這或許只是少數人的行為,卻加深了對「免費」設計的批評。也因此,柯文哲市長主張回到「使用者付費」的原則,確實是比較公平的解方;而為了避免衝擊過大,改為最初半小時收費五元,就公平性及制度的補漏而言,應該是一個兼顧理想與現實的解決方式。
取消免費只是一端,事實上,Ubike發展至今已到達一個成熟期,它必須開始建構下一個階段的營運目標。我們認為,台北市府下階段該設訂的目標有三:一是提升Ubike使用者的騎乘文化;二是向其他縣市輸出Ubike發展及管理的經驗;三是加速公共自行車使用者肇事責任險的建立。
簡言之,由於Ubike的成功,台北市近幾年出現一波「自行車復興」運動,這是值得欣喜的現象。但與此同時,自行車在市區行駛的脫序、搶道、壓迫行人的問題,也正在急劇惡化,這個問題同樣值得柯文哲市長高度正視。亦即,當台北市的Ubike發展至今,除了量的擴增及費率的合理化,更必須追求騎乘文化的提升,解決目前使用者霸車、霸路、橫衝直闖的問題,讓自行車騎士懂得遵循交通規範、禮讓行人,而不要以為Ubike是首都居民的時髦特權,可以不顧一切規則。當然,以柯市長之聰明果斷,如何建設更便利、可行的自行車專用道,應該難不倒他。
除了台北市,不少縣市也在發展公共自行車系統。問題在,各縣市都不甘服輸,都要標榜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新北市叫New Bike,高雄叫C-bike,台中叫iBike,屏東叫P-bike,光是名稱就五花八門。台北市累積了多年的Ubike營運經驗,業者捷安特更發展出一套成功的送車、保養、追蹤、調度等模式,值得供其他縣市參考。在享受了多年的補助之後,台北市實有必要把這些經驗和其他縣市分享,除算是首都的「示範」外,柯文哲超越藍綠的哲學也許有可能在此協助各地整合資源與系統。這點,恐怕是Ubike下階段更重要的任務。
無論如何,Ubike必須在現有的成績上追求更上層樓,「使用者付費」的原則必須建立,民眾騎車的習慣與文明必須提升。為避免對通勤族的衝擊過大,只要規定借車十分鐘之內轉乘大眾捷運者仍可扣抵,難題應即可解決。
Recommended article: Chomsky: We Are All – Fill in the Blank.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