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裡有個隱形的統計題庫,其中的一個命題是:表現傑出者通常會來自什麼樣的家庭,窮人家還是富人家?
當然,這命題的背後假設是:一個人的成就,態度先於能力。那麼,哪一種家庭出身的人比較容易有強烈的成事態度?
剛開始,我的結論傾向為家境困窘者。有一個問題,很容易測試出結果:「有沒有什麼事情,你願意為了它付出一切、不惜賠上所有?」通常,家境優渥者比較不容易有答案。
再觀察組織裡的成員,當一個艱困任務出現時,什麼樣的人會舉手爭取?當任務膠著時,什麼樣的人打死不退?當任務結束後,什麼樣的人能夠持續保有高度的戰鬥意志?
從結果來說,家境不優者上榜的比例比較高,因此,我推論:這種渴望成事的態度,跟家境富裕的程度呈現高度負相關;家境越窮困者,越有奮鬥的動力。
然而,這個結論如今卻遇到了挑戰。「如果建教合作的企業主,願意提供你兩份工作,一在中國,一在台灣,你選哪一個?」答題者是一個出身夜市攤販的大孩子。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選了台灣的工作。
「中國市場成長潛力很大,你不想去?」我問。「那裡的食物很鹹,」他坦承心中的顧慮,「不然讓我先去看看,再看有沒有辦法適應……。」
這並不是特例,許多企業負責人也有類似的觀察。所以「千金難買少年貧」不再適用這時代了?
過去,家境較窘困的孩子總渴望擁有一些什麼,從而比別人有更強烈的奮鬥意志。但我最新的發現是,決定一個人奮鬥意志的高低,關鍵因素已經從家境好壞變成是家長態度了。
普遍來說,現在的父母太體貼,不管家境如何,他們不太讓孩子經歷匱乏,也不太讓他們為什麼事付出代價,因此形成了一個「能力很強,渴望卻很少」的世代。這是個棘手、且需要被扭轉的社會現象。
因此這一期封面故事,我們特別記錄了一群年輕人走出台灣,搶灘世界最大服務業市場的故事。這是他們的第一份工作,他們以膽量接受了異域的挑戰,膽量的背後,則來自他們「比別人更想要」的態度。他們還年輕,談不上成就,但在人生的道路上,這態度已成功了一半,因為「你有多想要」的態度,遠比「你能不能」的條件更為重要。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